ResearchMethod



 

哲學

 

實證主義

去哪裡生呀..orz

本體論

知識論

方法論

 

後實證主義

本體論:批判實在論(critical realism)

認為因受限於人類智慧,而現象本身又無法追溯的本質,故實體並無法完全捕捉。主張必須透過批判性檢視,方有助於對實體的瞭解。

知識論:修正的二元論/客觀主義

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二元對立的看法被拋棄,唯唯客觀性仍是一規範性的理想。

方法論:修正的實驗、操弄的

批判典範

本體論:歷史實在論(historical realism)

認為實體是一長期透過政治文化經濟種族性別因素所形成的。且呈現於一系列的結構中。

知識論:交互的(transactional)與主觀主義

研究者與被研究者是互動連結。他們的價值會影響研究。 →價值非中立

方法論:對話與辯證法

對話的本質是辯證的(強調事情的動態性),以轉變虛假意識,瞭解結構之歷史形成,並試圖改變結構造成社會的變遷

建構主義

本體論:相對主義

不認為有一固定的實體,而實體必須透過個人心理建構。這些建構具社會性經驗性,且具在地(local)特定性(specific)的本質。

知識論:交互的與主觀主義

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在研究過程當中處於相互影響的狀態。他們的價值觀會滲入資料當中,而結果的發現,亦隨著研究的進行逐步被解構。

方法論:詮釋法、辯證法

研究者與被研究者進行辯證式的互動與對話。再以詮釋學的方法分析,並做比較與對照。方能提出較具共識的建構。

Top


理論

理論與日常生活知識的不同

 

科學是有自覺的

一般人類的解釋與探索

探索中的錯誤和解決方法

科學和日常觀察的差異

Top


理論的標準與作用

何謂理論?

理論(theory)是系統化所串起的相關陳述,用來解釋社會生活的特定面向。他是可以被驗證精緻化(refine)的,但理論並非代表真理。 →理論是變動的

 

理論的定義

理論為由相互關連的構念(construct)定義命題(proposition)所組成的一個廣泛體系,而這些命題則與一些社會運作有關。其目的則是用來解釋、預測社會現象。

 

理論的功能

  1. 防止我們被僥倖欺騙。
  2. 幫助我們理解觀察到的行為模式,以提出其他的可能性。
  3. 理論可以塑造並指導研究的成果,透過實驗的觀察找出可能發現的方向。

 

對理論常見的誤解

理論來自於實務,他將事物的特性觀念化、一般化、抽象化、知識化。換句話說,沒有任何東西比理論更實務。

理論只描述事物關係的特性。它是 "what it is" 而非 "what ought to be"

科學家不是在建立真理,而是在追求真理的方法。理論只是暫時性的真理。Kuhn(1970):「真理並不適合成為科學的目的,因為科學旨在創造真實。」

 

理論在研究上扮演的角色

  1. 研究方向
  2. 研究概念化過程
  3. 研究分類
  4. 研究彙總

 

理論建構的詞彙

Top


理論構成的基本要素

 

 

 

透過文獻及字義的探討,將研究的概念作一清楚的界定。這個概念化的結果必須詞研究社區中人所共同接受。

    1. 折半法(split-half):把測試的題目平均分兩半來測試,若兩者相關性高,則內在信度高。
    2. Cronbach's alpha求相關係數。
    1. 再測法(test-retest method):同一測驗對同一群人前後進行兩次實驗,檢視結果的相關性。但第一次測驗會影響第二次測驗。
    2. 相等型式法(equivalent form method):同一研究中,設計兩套不同但類似的測驗,來進行測量。

預測效度與同時效度合稱效標效度(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

Top


理論構成的要素

描述概念間關係的推論。

關於實驗的實體所做的可能性說明,並可透過研究方法來檢驗。

理論性質

如何找尋理論來源

理論發展注意事項

Top


質化量化

方法問題的範圍

方法理論(哲學)

研究途徑(approach)

 

研究技術或方法(techniques or methods)

Top


量化研究取徑(方式)

調查研究

  1. 透過具代表性樣本的量化資料蒐集,藉以考驗假設或理論。
  2. 僅就現象當中的變項做探討。

實驗研究

次級資料(二手資料)研究

結構式觀察

內容分析 -Kerlinger

Top


量化研究評估原則

Top


質化研究的意涵

 

重視社會脈絡及個別研究價值

強調過程和時間順序及主觀意義的詮釋

Top


質化研究取徑(方式)

傳記研究

透過口語述說或文件觀察的資料進行個人的研究。

現象學研究

  1. 再探討一些個體,對其生命經驗中,某一概念或現象定義的描述。
  2. 瞭解人類經驗中意識的結構。

扎根理論

特色在其目的在於發現或產生理論。受符號互動論的影響,認為理論應跟基於田野中的資料,特別是人們的行動互動與社會過程中。

民族誌研究

  1. 對於一個文化或社會群體所做的系統性描述與詮釋,源於人類學。
  2. 就歷程而言,民族誌涉及長期進入田野,以參與觀察的方式收集資料,並針對重要的報導人進行深度訪談。就結果而言,民族誌的研究室一個指向文化的文本。

個案研究

在於探討一個有界線的系統,尤其是測量該系統如何在特定的情境脈絡下運作。

 

Top


評估標準

  1. 確實性(credibility) ←→ 內在效度
  2. 轉移性(transferability) ←→ 外在效度
  3. 可靠性(dependability) ←→ 信度
  4. 確認性(confirmability) ←→ 價值中立


質化研究建立信實度的方式

  1. 澄清研究者的背景與立場(自省、反身性)
  2. 長期進駐田野
  3. 使用三角(多元)(triangulation)檢定
  4. 進行厚描(thick description)
  5. 運用參與者
  6. 檢核(member checj)
  7. 同反例分析

Top


質化 vs. 量化

質化量化
本體論探討人的精神建構客觀的存在,不須主觀的認知
知識論沒有真理(知識為人所建構)有一個真理存在
研究目的描述、解釋現象 →建構網絡預測、控制現象 →建立通則
扮演角色參與客觀、中立
資料呈現文字數字
研究方法與收集資料互動強調假設的科學方法

 

Top


量化方法

抽樣法

從母群體中選取部分元素/基本單位(element)為樣本,映且認為從選取的樣本中可得母群體的特徵。

抽樣的基本概念

抽樣的方式

  1. 隨機抽樣:採用隨機做為樣本選取的控制。也就是,__隨機抽樣中每個樣本被抽中的機率是相等且獨立的__。
    1. 簡單隨機(simple random sampling):如摸彩法、亂數表。
    2. 系統(間隔)抽樣(systematice sampling):每隔等距抽樣。
    3. 分層抽樣(stratified sampling)
      1. 取樣前根據研究目的有關已有的某種標準,將群體中的個體分成若干類,每類稱為一層。
      2. 在各層隨機取出若干個體作樣本。
      3. 曾與曾間的主要變數均數差異最大,層內變異數最小。 →組間差距大 組內差距小
    4. 集群抽樣(cluster sampling)
      1. 將群體依某種標準分成若干類,稱為團體。以團體為單位,而不以個人為單位。
      2. 對各團體隨機取樣抽取若干小團體。
      3. 對小團體中的各個成員全部加以訪問。
  2. 非隨機抽樣
    1. 便利抽樣(convenience sampling):如街頭訪問、商場訪問。
    2. 立意/判斷抽樣(purposive sampling):依據研究者主觀認定去選取最能事何其研究目的的樣本。
    3. 配額抽樣(quota sampling):依照研究者事先預定的百分比進行抽樣。
    4. 滾雪球抽樣
    5. 地區抽樣
      1. 簡單一階段地區抽樣:N街道中取n街道進行普查
      2. 簡單兩階段地區抽樣:N街道中取n街道,再選取某一特性作樣本。

 

抽樣方法之選擇準則

  1. 成本:隨機抽樣>非隨機抽樣
  2. 時間:隨機抽樣>非隨機抽樣
  3. 母體特性資訊
  4. 研究目的

 

抽樣應注意的事項

  1. 樣本框架
  2. 樣本代表性
  3. 樣本大小

 

樣本大小的考量準則

  1. 研究的特殊性
  2. 研究的類型
  3. 研究的假設
  4. 經費來源、人力等限制
  5. 研究結果重要性
  6. 研究變數多或無法控制
  7. 樣本異值性高
  8. 要求正確性高
  9. 母群體大小

Top


問卷調查法

簡介

(略)

適用的主題

 

問卷結構與內容

  1. 介紹信
  2. 問卷內容
    1. 篩選性問題:方便問卷回收後的過濾工作。
    2. 一般態度探詢問題:一般大眾均知且會覺得有趣的問題。用以安撫受訪者情緒,降低受訪者不耐煩的感覺。
    3. 無脅迫感問題:與研究主體相關,卻不至於使受訪者覺得難堪的問題。不能放在問卷的前面。
    4. 具威脅性問題:會使受訪者在作答時有尷尬或猶豫的感覺。不適合放在問卷前面,適合安排在結束部分或分散穿插於問卷當中。
    5. 個人背景資料問題:通常放置在問卷開始或結尾處。
  3. 致謝

 

問卷的類型

  1. 封閉式問卷(close ended questions) / 固定選項問題(fixed-alternative questions) / 限制式問題
    1. 定義:應答者只要從這些題目中選擇「是」或「否」的標記,或從所提供的一列答案中進行選擇的一種問卷。
    2. 類型:
      1. 名目標尺(nominal scale)
        1. 是非型
        2. 類別型
        3. 選擇型
      2. 順序標尺(ordinal scale)
        1. 等級排序
      3. 等距標尺
    3. 缺點
      1. 犧牲受訪者特色
      2. 忽略問題細節
      3. 去掉問題間細微差異
      4. 會將許多不同但沒有交集的概念組合
  2. 開放性問卷(open-ended questions) / 非限制式問題
    1. 定義:要求應答者按自己的語詞自由的寫出對某一問題的意見。
    2. 類型:
      1. 問答式
      2. 填充式
    3. 適合的題目:
      1. 研究者完全不瞭解問題可能的答案。
      2. 做大型調查前的焦點團體式研究
      3. 研究者希望更深入瞭解受訪者動機
      4. 研究者希望得到廣泛性或差異性答案
    4. 缺點:
      1. 資料難以量化與解釋
      2. 受訪者需花較多時間 →回收率低
      3. 受訪者需具一定程度以上水準
  3. 混合性問卷:上兩者混合

 

編製的原則

  1. 清楚、簡單的敘述
  2. 明確的字詞
  3. 避免雙重否定問題
  4. 避免不當或無法周延的答案
  5. 避免雙重目的或包含兩部分以上的問題
  6. 在需要強調的字詞底下畫線
  7. 要求平等或比較時需要有一參考點
  8. 敘述的問題適合所有受訪者
  9. 描述的字詞顧及受訪者的教育程度
  10. 問卷不宜太長
  11. 避免採用具有引導性的問宜
  12. 避免發問敏感性或威脅性問題
  13. 僅發問重要問題
  14. 一般性問題在特定問題前
  15. 各問題答案互斥

 

問卷的施測方式

  1. 郵寄
    1. 郵件分配與回收
    2. 監控回收情形
    3. 催收郵件
    4. 問卷回收
  2. 面訪
    1. 儀表與舉止
    2. 熟悉問卷
    3. 正確的措辭
    4. 詳實記錄
  3. 電訪
  4. 電腦輔助電話調查(computer 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 CATI)
  5. 電子問卷(electronic survey / computer network servey)

(未完)

問卷實施的步驟

  1. 確定研究目的與目標
  2. 選取目標母群體
  3. 決定抽樣方式
  4. 設計問卷
  5. 預先測試與修正
  6. 問卷發放與追蹤
  7. 資料分析

 

Top


實驗法

定義

起源

(略)

四大要素

  1. 「操弄」自變項,使其產生系統的改變。
  2. 「控制」自變項以外的無關干擾變項,使其保持恆定。
  3. 「觀察」依變項是否隨自變項改變而改變。
  4. 如果依變項隨自變項的改變而改變,才可下結論說自變項與依變項之間具有因果關係。

特徵

  1. 周詳的觀察
  2. 情境的控制
  3. 無關變項的排除
  4. 精確數量的記載
  5. 反覆實驗
  6. 隨機化原則

種類

  1. 實驗室研究和實地研究
    1. 實驗室研究
    2. 實地研究
  2. 實驗分類
    1. 試探性實驗(exploratory experiment)
    2. 驗證性實驗(confirmatory experiment)
    3. 初步實驗(pilot experiment)

 

設計的類型

  1. 單組個案研究 / 單組後測設計
  2. 單組前測後測設計
  3. 靜態組比較設計
  4. 隨機化控制組前測後測實驗設計
  5. 所羅門四組設計

 

設計的步驟

  1. 確定研究問題
  2. 陳述研究假設
  3. 設計實驗程序
  4. 確定研究對象
  5. 選擇研究工具
  6. 進行實驗觀察
  7. 整理分析資料
  8. 撰寫研究報告

Top


內容分析

起源

定義

  1. Beterson:系統、客觀、定量
  2. 一般定義:
    1. 方法:注重客觀、系統及量化的一種方法
    2. 範圍:不僅分析傳播訊息,也分析傳播結構。
    3. 價值:不僅對傳播內容坐敘述性的解說,並推論傳播內容對傳播過程發生的影響。
    4. 分析單位:分析傳播內容的各種語言特性。

內容分析的應用

  1. 揭發社會問題
  2. 探討社會趨勢
  3. 評估媒介表現

內容分析的研究設計步驟

  1. 選擇研究題材
  2. 熟悉研究題材(文獻探討)
  3. 提出研究問題或假設
  4. 進行抽樣
  5. 資料收集
    1. 研究設計
    2. 類目建構
    3. 編碼
    4. 信效度分析
  6. 資料分析與解釋

優點

  1. 省人力、經費
  2. 研究範圍較廣
  3. 可以採用較大樣本
  4. 不受干擾

缺點

  1. 類目系統不普遍
  2. 編碼困難
  3. 資料所產生的偏差
  4. 資料取得困難

Top


質化方法─研究途徑

俗民方法論

(ethnoethodology)

瞭解人們如何將日常現象轉常「理所當然」的常識。

社會現象學

(social phenomenology)

瞭解一個人在其「生命世界」其生活經驗及意圖。為了達到此宗旨,研究者必須框出並移出自己的先見。

詮釋學

(hermeneutics)

除了關注現象學中的生活經驗及意圖外,再近一層的瞭解其政治、社會、文化、歷史的情境脈絡。以及這些經驗在實踐層次上的表達。

扎根理論

(ground theory)

在探出核心(core)的社會心理或社會結構過程,以發展出扎根理論在社會實相和情境脈絡下的理論。

 

民族誌

(ethnography)

源於文化人類學。探索一個文化「整體性」的生活、態度和模式。

研究者長時間在田野中進行訪問或觀察。

行動理論

(action theory)

理論視角在於將研究視為一種實踐。研究過程為批判式的探討。


資化方法─資料收集

觀察法

訪談法

焦點團體訪談法

 

 

Top